每5分鐘就1人癌逝,營養師分享防癌食材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出爐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1年癌症新發人數為9萬6695人,相較100年增加4012人,代表著台灣每5分鐘26秒就有1人罹癌。營養師表示,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可能無法短時間內改變,但防癌可從飲食做起,選擇新鮮食物,學會用好食物來降低罹癌的風險。

吃這些助減脂!營養師列低熱量食物

許多人想要減脂,營養師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減脂首選低熱量食材,並整理不同類型食物,將熱量較低的列出,供有減脂需求的民眾參考。

農委會與外銷業者攜手合作,宣示鳳梨釋迦外銷5,000公噸

為因應中國大陸自110年9月20日起暫停我生鮮釋迦進口,農委會已積極採取內銷、外銷及加工等相關具體措施,避免農民收益受到影響,該會主任委員陳吉仲今(20)日上午特別在臺東召開「釋在必行,臺灣釋迦一定贏」鳳梨釋迦外銷記者會,邀請外銷業者共同說明強化鳳梨釋迦國際行銷及拓展新興市場的相關措施,並向產地農民及農民團體宣示,農委會已積極協調外銷業者與目標國家通路商,以5,000公噸為目標,將臺灣新鮮與冷凍鳳梨釋迦銷往香港、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中東、美國、加拿大及印尼等國家與地區,相信在開拓高價海外市場的努力下,

韌性農業護身符,不畏氣候變遷,產業穩定向前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因應氣候變遷,設定氣溫上升1.5℃、農業可用水資源減少10%、災變天候增加等三大核心情境,研擬農、林、漁、畜產業調適策略與整合科技開發技術,相關研究成果於今(110)年12月將開始陸續以線上影片播出,今日特別精選分享農、林、漁、畜產業調適技術亮點成果,期待面對未來氣候挑戰,農民能及早應用技術落實於產業,以提高農業生產體系之韌性,穩定生產及維護糧食安全。

可延至9月種植,秋作大豆品種「台中1號」省肥又抗病

秋作大豆農民多在8月播種,因大豆是短日照作物,若延至9月才種植,當日照開始變短,若東北季風提早來到、氣溫降低,植株就會生長矮小、提早開花,影響產量。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秋作小粒種大豆「台中1號」,中部可晚至9月中旬種植,南部甚至延到9月底都沒問題,可稱「九月豆」。

糙米、白米熱量差不多,營養師曝關鍵是「GI值」

常聽說瘦身要吃五穀米、紫米、糙米等,但仔細對比熱量其實差異不大,營養師在臉書專頁發文指出,差別在影響血糖變化的「GI值」,GI值較高的米飯,很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分泌越多,越容易囤積脂肪。

蔬果冷知識!這水果居然是「健康的口香糖」...

「倒吃甘蔗」很多人都有聽過,但你知道他的典故嗎?農糧署在臉書專頁發文分享蔬果冷知識,原來「倒吃甘蔗」一詞是從魏晉南北朝衣則小故事來的,甘蔗更是天然健康的口香糖。

保養眼睛不只葉黃素!營養師分享還有這6種營養素

近年來民眾3C產品不離手,容易導致過度用眼,對此,營養師在臉書粉專發文整理護眼相關的營養成分介紹,供民眾參考。

天冷小心流感上身!多吃蔬果、均衡飲食增強免疫力

冬天是流感好發的季節,如何吃出免疫力?《CNN》報導指出,吃的東西對免疫系統非常重要,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B群、鋅等營養素可以幫助身體「增強」對抗流感、感冒的能力,但沒有所謂「超級食物」吃了就一勞永逸,而需要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加工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