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數位轉型新趨勢,基盤星點成果亮點分享交流會

配合行政院科技會報推動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政策,農委會110年起補助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執行「農業數位基盤星點輔導與推動計畫」,建置「雲市集-農業館」,提供自籌搭配補助額度1:4高優惠方案,最高補助新臺幣3萬元,協助小微型農企業、農漁民團體或農漁民導入適合農業場域應用發展之數位工具。考量智慧農業雖已奠定高效生產基礎,但多數的農業生產者對於數位產銷及產業轉型之雲端工具仍感到陌生,透過「雲市集-農業館」結合數位資訊服務業者之跨領域資源,偕同各試驗改良場所之輔導資源,提供諮詢服務,建立營運轉型之基礎,朝強健營運

農糧科研突破困局,新品種抗逆境等44項成果,助攻農業永續

農委會各改良場試所投入農糧農環科技綱要計畫研究,因應氣候變遷、農業人力老化等農業經營挑戰,今年以建立區域精準調適體系,發展穩健高質農糧產業為目標,完成44項科研成果,今(7)日在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見證下與11家業者簽署技轉意願書,包括臺灣第一個高油酸品種花生「臺南20號」、耐熱、葉薹兼用「台中2號」芥藍,抗病耐熱小果番茄「花蓮24號─友愛」,以及幫助農民省工的鳳梨收穫輔助機等研發成果。

防堵境外茶混茶,國內茶葉競賽首納原產地鑑別抽驗項目

茶葉經濟價值高,過去時有境外茶葉冒充臺灣茶銷售,甚至發生臺灣品種茶葉流出國外種植,再回臺參賽得獎的情事,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開發茶葉原產地鑑別技術,以衛福部食藥署11月公告「多重元素檢驗方法」為主,配合DNA分子鑑定及感官品評方法,綜合辨識,今年首度應用在國內茶葉評比競賽,與農藥殘留檢驗同做為茶樣審驗一環,防堵境外茶混茶,確保正港臺灣茶品質。

瞄準區域特色,強健精準調適技術 共創農糧綠金新世代

2021年的農業關鍵字,離不開氣候變遷、新冠肺炎與SDGs永續發展。面對快速變動的內外在環境,臺灣的農業如何穩扎穩打,持續不斷精進以面對時代的挑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今(110)年12月7日,在該會5樓大禮堂舉辦「區域精準調適,穩健高質農糧」成果發表記者會,以科技研究成果向國人展現帶領臺灣農業突破困境的實力。在陳副主委的見證下,共有11家業者現場簽署技轉意願書,技轉標的包括臺灣第一個高油酸品種花生「臺南20號」等。

常溫儲藏多2周,「台農4號」馬鈴薯風味濃郁,料理、加工兩相宜

國內栽培馬鈴薯品種主要是「克尼伯」,占7、8成,但克尼伯以料理鮮食為主,因澱粉含量低,用於加工油炸薯片產製率較低,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育成馬鈴薯新品種「台農4號」具有濃郁馬鈴薯風味,薯塊鬆軟口感好,料理鮮食佳;並且因去除水分的乾物含量重,油炸薯片(洋芋片)產製率比克尼伯多10%,薯片還不褐化,更適合產業應用。

溯源水產品產地餐桌零距離,各大通路都買得到

為國人方便掌握水產品來源追溯,漁業署近年持續輔導業者申請溯源水產品及協助推廣產品,在110年通過超過500件申請案,累計已逾2,500件溯源水產品,除讓生產者能自主管理外,更是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信任的管道。漁業署在110年協助輔導45家溯源水產品業者,於疫情中轉型數位行銷開拓電子商務銷售通路,並運用跨境電商的方式於國內及外銷共上架108項溯源水產品,其中海外銷出19項商品,成果豐碩。

洄游烏魚要來了嗎?水試所利用海溫推估首波漁汛時間點

烏魚是臺灣沿近海冬季重要經濟魚種之一,雖然已有養殖烏魚但不影響野生烏魚的行情,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以海溫變化推估烏魚現蹤時間及地點,預估目前洄游烏魚還在臺灣海峽北部,待大陸冷氣團持續增強,臺灣中北部沿岸有機會迎接首波漁汛。

蓬萊米、在來米怎麼分?外觀口感大不同

蓬萊米與在來米差在哪?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說明,蓬萊米又稱稉米、在來米又稱秈米,前者外觀圓、黏性高且Q軟適中,適合作為飯、粥與壽司食用;後者外觀長、黏性低且粒粒分明,適合製成碗粿、蘿蔔糕、粄條等料理。

防堵IUU魚翅進口,漁業署修法趨嚴管理

針對來源不明確的魚翅,農委會漁業署將加強管理力道,近日預告修正《魚翅進口應遵行事項》,明文規定貿易商申請進口魚翅條件須證明來源合法,以確認所進口的魚翅為合法捕撈,避免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IUU)漁撈行為的魚翅進入我國市場,修正內容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自11月10日起預告期間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