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密植疫病增加、用藥又重 疏植栽培產量反多2成

2022-05-09

中部地區的臺中、彰化、南投三縣市是國內最重要的百香果產區,近年農民因追求高產量,紛紛提高種植密度,卻往往造成植株感染疫病,為了抑制病害農民又加重農藥噴施,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試驗百香果疏植栽培,將間距從1公尺拉大為2公尺,卻反而讓產量比密植還增加20%,農藥使用量則減少達30%。

 

國內百香果栽培面積近900公頃,以臺中、彰化、南投三縣市種植逾730公頃為最大產區。中部地區百香果採露天栽培,傳統上會在年初種植,7月至中秋進入盛產期,但近年農民追求早收價格好,許多人已提前至前一年10、11月種植;並為了追求產量提高,百香果行距3.6公尺不變,但植株間距縮短到1公尺以內,增加單位面積株數。

 

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昌佳致指出,南投埔里大坪頂產區已約有半數以上採取密植模式,中部露天栽培的百香果遇到夏季降雨,在高溫多濕環境下,種植太密導致通風不良就容易發生疫病、炭疽病等病害,農民雖然想以密植提高產量,但百香果實際卻常因感染疫病導致落果,產量並未如農民想像提升。

 

臺中農改場於場內進行2分地小面積栽培試驗,密植1公尺間距與疏植2公尺間距兩個田區採取同樣肥培管理方式,僅在果園發生疫病時追加噴施農藥;試驗證實,無論密植或疏植,百香果都能達平均單果重80公克、糖度19度的好品質,但疏植田區單位面積產量卻是密植栽培的1.2倍,產量更多,農藥還少用30%。

 

昌佳致表示,密植栽培遇雨容易感染疫病,但因百香果葉片層層疊疊,即使噴藥防治效果也不好,產量因此減少;反而疏植栽培通風良好、葉片容易曬到陽光,疫病較少發生,用藥自然也較少,更可維持百香果產量及品質穩定。她說,中部地區百香果傳統栽培模式就是疏植,近年才愈來愈多人改密植,臺中場未來將繼續找農民合作大田區試驗,希望推廣農民降低栽植密度,以提升產業韌性。

(資料來源: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百香果
  • 疫病
  • 疏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