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林中有農,你農中有林──「混林農業」是暖化時代的新希望嗎?

2022-04-16

以前大家總說,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之肺,製造了地球大氣中大部分的氧氣。現在我們知道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製造氧氣第一名的,其實是海洋中的各種藻類。亞馬遜雨林所製造的氧氣,只占大氣中氧氣的9%左右。

 

既然如此,亞馬遜雨林是否根本沒有科學家說的那麼重要,存不存在都無所謂?事實上,亞馬遜雨林的生物多樣性無與倫比,蘊藏著多種經濟價值極高的植物。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果、昂貴的巴西堅果,都是原生於亞馬遜雨林的寶藏。科學家也持續在雨林中尋覓有潛力的藥用植物。但過去時代的政府對這樣一大片燠熱糾結的雨林,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早在1970年代,巴西政府便鼓勵數十萬居民前往亞馬遜雨林開墾定居,並透過貸款鼓勵砍伐雨林、栽種稻米與其他一年生農作物。然而雨林土地貧瘠,收成並不穩定。加上生活條件嚴苛,許多人最終仍一貧如洗地離開,甚至以一張回鄉車票的價錢賣掉雨林的土地。

 

但有一小群人,決心打破這樣的困境,他們尋求在地採橡膠社群對亞馬遜野生植物的知識,組織工作隊,找到了和雨林共存的農業模式,成立合作社 RECA(Densified Consortium-based Economic Reforestation Project,密集聯盟經濟造林計畫),30多年下來,他們不但成為年收入高達190萬美元的組織,養活當地300多個家庭,產品還賣進了巴西著名的化妝品公司——旗下有「雅芳」與「美體小舖」等品牌的 Natura & Co。

 

Natura & Co向他們購買用來製作沐浴乳及乳液的大花可可樹(Cupuaçu,又音譯為古布阿蘇)果實所榨的油;就連知名法國化妝品公司歐舒丹,也向這家合作社購買零陵香豆(cumaru tree)種子,為他們的Cumaru Raiz古龍水增添香草杏仁的芬芳香氣。

 

受傷雨林中走出的新路

1989年,RECA在巴西西北角朗多尼亞州(Rondônia)的新加利福尼亞(Nova Califórnia)成立。他們不靠亞馬遜常見的夷平森林方式養牛、種黃豆,而是栽種、採收高經濟價值的雨林植物。因為RECA採用的是混林農業(Agroforestry),同一片土地上密集種植多種作物,模擬複雜、多層次的森林環境,雖然生物多樣性不及原生雨林,卻能讓那些地力耗盡的廢棄牧地逐漸恢復。

 

他們的加工產品銷往巴西各地,像是果汁、棕櫚心和油。也有一些只供應當地市場,如蜂蜜、雞蛋、樹薯片、藥物,甚至自釀的酒。但他們還種了一些對人類似乎沒什麼經濟價值,卻能嘉惠土地與野生動物的植物,為的就是涵養水土、恢復生物多樣性。

 

目前亞馬遜雨林中主要流行的是養牛產業,但那是個惡性循環的產業。有些地方會有伐木業者先砍走高價的樹木,再放火燒林養牛。因為雨林土壤貧瘠,地力很快就耗竭,等每英畝的牛肉產量下滑,牧場主便拋棄原有的地方,再去開發另一塊土地。現在亞馬遜雨林已經開發的五分之一面積中,有一半都是像這樣廢棄的土地。

 

30年前,人家覺得這些 RECA 的人是瘋子,現在還是有人覺得混林農業無法提供良好生活。但他們每英畝的收入是養牛場的5倍,加工廠雇用了70名員工,還在當地蓋了診所、學校、集會禮堂和廣播電臺,填補了政府所沒能做到的社會服務缺口。每年有多達1,500名非政府組織代表、政府官員、學生和研究人員前往拜訪這個成功的雨林合作社,大家都想知道他們到底怎麼辦到的。

 

雖然他們開啟了成功的混林農業模式,但在亞馬遜地區卻仍面臨許多困難。總是有牧場主想要他們的土地,總是有農民被養牛業的迅速獲利誘惑。他們沒有政府補助,沒有技術方面的建議和訓練,又不像牧牛業已經有完善的設備和銷售網。投資的回收也沒有養牛那麼快。初代RECA農民也逐漸年老,更需要年輕新血加入。而且,若希望這種作法維持吸引力,就必須持續尋找新的、獲益更好的市場。

 

然而,總是有消費者願意多花一些,購買友善環境、又能固碳的產品,像是Natura & Co;隨著我們走入碳權時代,這樣的農產品還是有相當的競爭力的。

 

到底什麼是混林農業(Agroforestry)?

根據國際混林農業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Research in Agroforestry, ICRAF)所下的定義:Agroforestry 這個字,結合了agriculture(農業)和forestry(林業)兩個詞。可以稱為混林農業,或是混農林業,也有人稱之為農林間作、農林混作,是結合了林業與農業的土地利用方式。

 

至於實際上是什麼樣貌,國際混林農業研究中心說:混農林業指的是農業與樹木的互動(interaction),包括了樹木的農業用途。混林農業會將樹木結合(comprises,原意是包含、包括)在農田與農業地景中,在森林裡或是沿著森林邊緣栽種作物,並兼顧樹木作物(tree-corp)的生產,包括可可、咖啡、橡膠與油棕。

 

以中美洲的農民為例,他們在不到10公畝的土地上就會種植20多種植物,對應的是熱帶森林的結構。像是上層為椰子或木瓜,中層是香蕉或柑橘,灌木層則是咖啡、可可或大型的糧食作物如玉米,然後地面上還有蔓性的南瓜。這樣的系統好處多多,不但能提供多樣化的食物,樹木也能提供遮蔭,避免土壤侵蝕和水分蒸發。

 

同時,Agroforestry i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ystems that try to balance various needs: 混農林業是嘗試平衡不同需求的農業與森林系統。包括了生產用於木材和其他商業用途的樹木;生產多樣、充足、營養的食物,以滿足全球需求和生產者自身的需求;並確保能保護自然環境,使之能繼續提供資源和環境服務,以滿足當代和後代的需要。

 

混林農業的附加價值

巴西的奇科・曼德斯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所(Instituto Chico Mendes de Conservação da Biodiversidade, 簡稱ICMBio)的前主席克勞迪歐・馬雷帝(Cláudio Maretti)說:「混林農業是一種恢復的系統,可以吸引原生傳粉者和野生動物回來,也能提供生態服務。」他認為像RECA這樣的混農林業是亞馬遜已開墾部分的典範。而且,混農林業也有助於維持亞馬遜的「飛河」(Flying River),確保南美洲大部分地區的降雨。因為砍伐雨林,已經影響到了飛河的源頭:雨林植物發散出來的水蒸氣。

 

亞馬遜雨林是南美洲水循環的重要關鍵,雨林植物蒸發的水蒸氣會在雨林上方形成洶湧翻騰的「飛河」,將水氣往北帶到哥倫比亞、圭亞那,往南送向安地斯山脈,若是沒有這些飛河,南美許多地方都會面臨乾旱。

 

此外,混林農業還有全球性的好處,根據致力尋找降低溫室氣體最佳解方的非營利組織「下降計畫」(Project Drawdown)計算,混林農業系統每英畝每年可儲存11噸的碳,是熱帶森林在沒有人為干預、自行更新狀況下的8倍,因為混林農業會除草、施肥和灌溉。

 

亞馬遜行,臺灣行不行?

其實混農林業是一種存在已久的農業形式。林務局長年推廣社區林業,「強調要將森林治理納入社區參與機制,透過培力、分權,朝向森林經營協同或共管的目標,」致力推動社區林業多年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說,「而混林農業、林下經濟、友善農業、生態旅遊、傳統知識保存與傳承……都是社區林業具體可行的項目。」

 

當然具體作法會因為各地森林資源不同而有不同規劃,但「重點是在過程中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不再是由上而下的管理、或是中央集權式的決策。這和民主化的進程是有關係的。」陳美惠說,而目前臺灣林地經營林下經濟,已陸續開放正面表列物種,包括段木香菇與木耳、臺灣金線連、森林蜂產品、臺灣山茶。「我覺得混農林業接下來應該是國內農業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策略,尤其是高山農業的轉型,農業林業需要整合在一起。」陳美惠表示。

 

在尚未工業化的農業時代,里山的農業基本上就是混農,「除了環境效益、生態保育,對於地方糧食安全、自給自足,都值得倡議這樣的農業型態。」陳美惠說,「希望能夠找出適合鄉村友善環境的產業發展,又兼顧生物多樣性的生產方式,因為鄉村發展不應該都是工業的思維。」

 

臺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0%,在平地因為開發與工業化造成生物多樣性日益消失的同時,混農林業、或是混林農業,顯然是一條對土地與環境都更友善,也頗值得發展的路。

(資料來源:農傳媒)

 

 

台灣鮮農 生鮮 農特產 農傳媒

  • 混農林業
  • 巴西
  • 農業英文
  • 亞馬遜雨林
  • 混林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