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牡蠣、生蠔分不清? 農委會公開品種大解析!

2021-05-27

牡蠣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產品,含有大量的鋅、鐵及維他命 B12,但是市面上的牡蠣、蚵仔以及生蠔到底要怎麼區分,農委會對此解釋,其實牡蠣就等於蚵仔,而生蠔是生鮮個體的生菌數有受到嚴格控管,符合生食標準的牡蠣。

農委會在臉書粉專中發文表示,牡蠣為牡蠣科物種的通稱,蚵仔就是其台語的俗稱,並且解析台灣常見的牡蠣、養殖牡蠣以及較大的進口牡蠣之間的差別如下:

●臺灣常見的牡蠣

主要為葡萄牙牡蠣(俗名蚵仔)和囊牡蠣(俗名石蚵)2類。可依據殼內邊緣的紋路加以分辨,蚵仔的殼內為平滑,石蚵的殼內側外緣則有看似拉鍊狀的小齒分布。

●臺灣的養殖牡蠣

均為巨牡蠣屬的葡萄牙牡蠣,其體型較小, 大多一年就可收成,遇到颱風或天災甚至要提早搶收。受限於臺灣的生長水域,生菌數含量較高,通常不做為生食,以蚵仔煎、蚵仔湯、烤蚵仔等方式食用。

●體型較大的進口牡蠣

多為巨牡蠣屬的太平洋牡蠣(大部分以生蠔型態進口)。生蠔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為太平洋牡蠣,其體型較大,生長在溫帶水域,通常需要2-3年才能收成,並會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育肥,提高生蠔的風味。

另外,由於其風味亦受生長環境影響,因此會以產地命名來區分,例如法國的芬蒂克雷Fine de Claire、吉拉多Gillardeau,日本的厚岸牡蠣、廣島牡蠣等產品。另有產於法國貝隆的歐洲扁殼蠔(Ostrea edulis )或是澳洲雪梨的岩蠔(Ostrea angasi)等,也常被作為生蠔食用。

農委會也提醒民眾,在食用牡蠣的時候,建議最好當天食用完畢,若無法當天料理,可以用儲藏方式冷藏(4~5攝氏溫度),且越快食用完畢越好。

  • 蚵仔
  • 牡蠣
  • 生蠔
  • 品種
  •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