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工繁養殖紅蟳登場,不海捕蟹苗更保育

2021-10-05

國內紅蟳需求有9成得靠進口滿足,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連續推出3項技術,可提供臺灣養殖業界完整的紅蟳培育技術,未來可望翻轉國內紅蟳養殖的困境。水試所108年完成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109年、110年逐步提升育成率,尋求量化生產蟹苗的方法,現在育成率已達0.5%,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可望在3至5年內,將育成率提高至5%,甚至看好未來有全人工繁殖的蟹苗可以外銷。

俗稱紅蟳的鋸緣青蟹近年價格持續上漲,臺灣進口量也在這1、2年明顯減少,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表示,國內紅蟳的消費量從高峰4千公噸減少至2千多公噸,與市場價格愈來愈高有關,國內養殖紅蟳產量約200公噸,只滿足國內1成的需求量,200公噸的紅蟳40%來自於養殖,且蟹苗來源為自然環境捕撈,因此水試所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提供國產人工繁殖的蟹苗供養殖。

為穩定生產蟹苗,讓蟹苗來源不再依賴野生捕撈,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從種蟹著手,開發「鋸緣青蟹健康抱卵種蟹育成技術」,計畫性培育抱卵種蟹,穩定生產浮游期蟹苗,目前已有2家廠商技轉這項技術。

108年完成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開發後,近2年的目標則鎖定提升育成率,朝向量化生產蟹苗的目標邁進,研發「青蟹稚蟹中間育成技術」及「鋸緣青獨立盒養殖系統」,分別技轉給1家及4家廠商。

人工蟹苗從孵化到稚蟹,目前存活率只有0.5%,相較菲律賓的2%還有一段距離。葉信利指出,菲律賓的蟹苗以野生捕撈為多,且野捕環境較佳,蟹苗存活率高。臺灣人工繁殖蟹苗存活率雖然只有0.5%,但只要再經過3、5年,育成率就能顯著提升。

陳君如認為,0.5%的存活率若能提升10倍,存活率即可達到5%,等於蟹苗量就是現在10倍,以1隻母蟹抱卵200萬至450萬顆卵來看,存活率若達50%,則國內紅蟳消費者只需要4、5隻母蟹及10多隻公蟹就能提供。

最多廠商向水試所技轉的技術就是「鋸緣青蟹獨立盒養殖系統」,每隻紅蟳都養在獨立水箱中,葉信利表示,獨立盒養殖技術讓貨櫃也能養出紅蟳,1個20呎貨櫃可以放3排獨立盒養殖箱,扣除成本後約可獲利3萬元。

貨櫃養殖紅蟳所需的電力不必買,陳君如說,透過貨櫃加裝太陽能板及蓄電池,貨櫃獨立盒養殖的空調、水循環,以及照明等電力需求,都能自主提供,獨立盒甚至可以養出整批規格一致的軟殼蟹,市場價值更高。

全人工繁養殖青緣鋸蟹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目的是保育海洋資源,水試所指出,東南亞是主要產蟹國,絕大多數是野生採集幼蟹後再放養於沼澤、紅樹林區域或魚塭,極為依賴野生蟹苗,人工繁養殖技術不穩定,現在世界各國重視海洋資源保育,並祭出各項限捕規定,菲律賓、越南、中國等,也都轉向投入繁養殖的技術開發。

臺灣針對鋸緣青蟹的人工繁養殖開發了3項技術,可滿足國內對蟹蟳的需求、復育我國沿海資源,未來也有機會助國內相關產業進軍國際市場,拓展成蟹及蟹苗的外銷。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農傳媒)

 

  • 台灣
  • 人工養殖
  • 紅蟳
  • 螃蟹
  • 海洋
  • 捕撈
  • 保育
  • 台灣鮮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