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豬保種有成回鄉第一代豬寶寶6月誕生,8月再迎新生兒
2021-08-03
蘭嶼豬是世界特有種,經過在臺灣本島40年的保種工作後,今年1月終於有28頭返鄉,並且順利在6月產下返鄉第1代,共計3頭仔豬,現在還有3頭蘭嶼豬正在孕期,預計8月至少會有1頭生產,一手推動純種蘭嶼豬返鄉的農委會期待愈來愈多純種蘭嶼豬在老家蘭嶼誕生,在符合環保的條件下,在蘭嶼建立純種蘭嶼豬產業。
蘭嶼豬的特色是耳朵小,全身黑色,公豬頸部至背部有剛毛,體軀呈長方形,背部有些許凹背,四肢粗短強健,蹄部緊密貼地,後腳與地垂直。過去蘭嶼島族人在重大慶典必用的蘭嶼豬,因為長年與商業豬混入雜交,外貌特徵早就明顯不同於原生種。
所幸農委會於民國68年啟動迷你豬採種計畫,畜產試驗所臺東種畜繁殖場分別自蘭嶼的椰油、漁人、野銀、朗島等4個村落,買進了島上土生土長的小耳種豬種合計4公16母的仔豬,供作迷你豬的基礎族群,臺灣本島才保留了蘭嶼豬的種原,並在76年將蘭嶼豬族群納入國家種原保種計畫,讓本土珍貴的資源得以延續。
畜試所利用蘭嶼豬進行小型豬品系選育,歷年來選育出畜試迷彩豬、畜試花斑豬、白色賓朗豬等新品種,以及蘭嶼豬保種品系與蘭嶼豬GPI-CRC-PGD基因型純合品系,畜試所在選育蘭嶼豬的同時,也進行保種策略,例如每年皆例行小型豬精液、胚及體細胞冷凍保存工作,以因應國際疫情嚴峻,避免疾病入侵後種原滅絕風險,蘭嶼豬種原異地備份於畜試所,確保日後的運用。
近10年來,畜試所蘭嶼豬的年產量維持500頭左右,遺傳特性純正的蘭嶼豬大部分養在畜試所臺東種畜繁殖場,109年在原住民委員會「發展原鄉畜產業多態模式」科技計畫的補助下,終於啟動蘭嶼豬種原回流,今年1月送第一批10頭公豬、18頭母豬回到蘭嶼的朗島部落。
畜試所所長黃振芳表示,朗島部落做為第1個示範點,主要因為朗島有圈養豬舍,可以避免純種的蘭嶼豬又跑回野外與非純種的蘭嶼豬雜交,導致純種維護計畫失敗。蘭嶼朗島部落村長施拉橫說,目前這28頭迷你黑豬集中圈養,並採自然繁殖,保留完整純種基因,以延續島上原生種豬的傳承,母豬於4月陸續懷孕,第1頭於6月8日順利分娩3頭小豬,顯示適應當地狀況良好。
黃振芳表示,蘭嶼島上的原住民族文化與蘭嶼豬密不可分,舉凡飛魚季、小米季、婚禮等喜慶,都要殺豬慶祝,早期都是使用蘭嶼豬,每頭豬都有飼養目的,畜試所提供純種蘭嶼豬給朗島居民,後續發展則交由部落自行規劃,不過,要在蘭嶼島上養豬必須考量如何才能做到永續,因為島嶼面積小,若飼養頭數愈來愈多就會有廢棄物及味道的問題要處理,必須先做好整體規劃。
畜試所在選育生醫研究用小型品種豬的過程中,發現蘭嶼豬也有隱性基因,在族群閉鎖的條件下會顯現,黃振芳指出,除了畜試迷彩是蘭嶼豬與杜落克雜交選育出來的品種,不雜交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出花斑與白色等非全黑體色的個體,未來蘭嶼豬的返鄉族群即使是純種培育,也不排除會出現白色或花斑色的後代。
畜試所早在102年即有蘭嶼豬回老家計畫,著手準備回流工作,但因為當時口蹄疫尚未拔針,以及生物安全考量等因素而無法成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蘭嶼豬回流且成功繁衍下一代,背後有很深的含意,40年來投入很多精神做保種的工作,才能留下蘭嶼豬的純種基因,返鄉成功則是農委會與原民會兩會合作的成果,未來在與原住民農業相關議題上,兩會將更加密切合作。
- 蘭嶼豬
- 保種
- 返鄉
- 孕育
- 新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