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醫制度勢在必行!提升植保量能、確保生產者收益

2021-07-05

       臺灣屬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國家,物產豐饒,生物多樣性豐富,作物有害生物種類亦多,農民於栽培過程中常需施用化學農藥進行即時防治工作,以確保作物收成。然而近年全球食安意識抬頭,且積極推動對環境友善的永續農業,國人對於食的安全要求越趨嚴格,並逐漸重視購買的農產品栽培過程之用藥合理性。為達總統食安五環改革方案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目標,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規畫推動植物醫師制度,期望透過訂定「植物醫師法」及「國家考試」,選出經過認證的植物醫師,提供農民專業、即時的服務。

正確、即時、專業 植物醫師提供農民客製化服務

       植物與動物相同,都會因為外在環境劇烈變化或生物、非生物性因子等影響,導致生長不良或疾病發生,嚴重時甚至死亡,而人有人醫,動物有獸醫,植物絕對也需要植物醫師。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頻傳,乾旱、暖冬等對於作物主要病蟲害種類,及其地理分布範圍與好發時間產生明確影響,農民防治更加不易。臺灣耕地總面積約79萬公頃,其中有機及友善環境耕地占總面積不足2%,慣行農法在國內仍為主流,因此,提供有機及友善農民栽培管理與有害生物非化學防治技術,以及教導農民精準使用農藥與施藥相關的防護觀念,使消費者吃得安心,又能確保農民收益及健康,為農政單位重要課題。

       國內植物保護工作,長年仰賴有限的公部門人力與大專院校植物保護科系專家協助執行,但往往無法提供農民或農企業最即時且客製化的服務,農民於田間遭遇作物栽培管理或病蟲害問題時,多半自行解決,導致成效事倍功半,甚至錯失治療的時機。未來透過專業的植物醫師,結合農會、產銷班或合作社等地方團體共同把關農業生產,可降低消費者食安疑慮,達到「農業三保」——植物保護、健康保護及環境保護的目標。

立法仍需努力 儲備植物醫師先上陣

       農委會最早於2000年研商恢復植物保護技師考試制度,與公共工程委員會研議推動植物保護技師,後因考量農委會並非《技師法》的主管機關,故較難指揮植物保護技師即時投入防救災的應變工作,因此在2006年開始研議推動植物保護師並研擬專法,同年國立臺灣大學亦成立植物醫學研究中心,培育植物醫學人才。

       2013年農委會參考國外經驗,朝植物醫師方向推動,召開會議研擬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的需求說明書;2016年重新研議「植物醫師法」草案內容,將植物醫師納入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對其業務、責任、管理及植物診療機構設立等加以規範;2017年至2018年舉辦公聽會、工作坊及座談會等,廣納各界意見及凝聚共識,完成最新的「植物醫師法」草案,共計6章46條,包括總則、執業、植物診療機構、罰則、公會及附則,其中針對植物醫師專屬業務及執業機構均有明確規定,也強制要求植物醫師於申請執業執照前應加入公會組織,以保障其執業權利。

       為使「植物醫師法」架構更加完整並加速法制工作推展,2020年防檢局邀集國內四校植物教學醫院團隊(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召開會議研商,組成推動小組,具體規畫植物醫師制度工作項目及推動期程。同年12月農委會召開會議,與利害團體深入研商化學農藥十年減半行動方案,說明植物醫師制度辦理現況及後續精進措施,各界逐漸重視本法案進展。

       臺灣的植物醫師制度朝三個面向推動,除前段所述「法制作業」外,還包括「專區實作」及「教育宣導」。農委會依序開拓不同場域導入儲備植物醫師,即時回應農民需求,藉以了解市場需求性及對植物醫師制度的可接受程度,同時強化植物保護科系的在學教育、田間實務訓練;亦擴大政策宣導,爭取社會大眾對植物醫師的認同,以加速立法通過。以下說明「專區實作」及「教育宣導」的具體做法:

一、專區實作

       農委會2016年研擬「植物醫師法」草案的同時,即啟動專職儲備植物醫師駐診基層農會,亦針對草案相關規定進行模擬演練,以檢視是否具體可行。2017年,搭配「獎勵地方政府落實推動食安五環改革政策計畫」第一期的推動,農委會於19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導入21位儲備植物醫師,提供作物生產者即時的有害生物診斷鑑定及栽培管理輔導工作,除嘉惠農民之外,也提升地方政府對於植物醫師制度的認同與支持,迄今計畫將進入第三期,目前有18位儲備植物醫師持續受僱於地方政府,協助辦理植物保護相關工作。

       此外,農委會也補助國內四所大專院校成立植物教學醫院,國立中興大學於2018年成立全國第一家植物診療機構,迄今全臺共計有5家植物教學醫院(含臺大雲林分院)於2018年底前陸續揭牌營運,共配置9位儲備植物醫師,除供作植物保護科系在校生的實習場域,由專業師資團隊帶領學生至農村巡診服務,增進田間實務經驗外,並提供農民健康、友善的診療服務,另設立明確收費標準,藉以評估農民與民眾對於植物醫師收費制度的可接受範圍,各校推動至今已有穩定營收,未來可望達成自主營運的目標。

       2018年至2020年期間,防檢局補助6家農企業及農業生產合作社聘用儲備植物醫師,協助企業解決田間栽培管理問題,同時從業界角度評估市場需求,檢視植物醫師人才的利基。另為精進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方案及擴大儲備植醫服務場域,2020年起,防檢局增聘46位儲備植物醫師進駐基層農會及鄉(鎮、市、區)公所,協力推動有害生物整合管理(IPM),同時提升社會大眾對植物醫師制度的認同,希冀透過本次示範計畫,成功促使「植物醫師法」立法通過。

二、教育宣導

       植物醫師的學科核心為植物醫學,包括植物栽培與營養管理、植物生理障礙診斷鑑定、土壤與肥料、有害生物檢測與鑑定、農藥藥理與應用、病蟲草害綜合管理等6項,屬綜合性全方位訓練,尤其著重田間實務課程,目前四所大學均已規畫整合性課程,並提高在學期間田間實務訓練課程比重,落實學用合一,也為未來與服務產業接軌預做準備。以臺大及興大為例,植物醫學相關碩士學位學程均強制要求學生須修習實務訓練課程,取得學分後才得以畢業。為強化社會大眾對植物醫師制度的認同,防檢局與四校植物教學醫院合作,自2019年起,於雙北及臺中市假日人潮聚集處,包括臺北市建國假日花市、新北市板橋花市、臺中市大里區農會國光花市、臺北希望廣場及臺北市立動物園等處,提供定期駐診服務,或結合年度大型活動宣導植物醫師制度。去年是聯合國「2020國際植物健康年」,防檢局也積極製作植物醫師宣導影片及專題報導,於電視及戶外媒體投放。

       防檢局更於2021年「補助地方政府及基層農會聘用儲備植物醫師輔導農民示範計畫」前,與四校植物教學醫院院長研商,決議首度擴大招募農學院或農業相關科系畢業生投入儲備植物醫師行業,建立職前培訓課綱及建立結合試驗改良場所與植物教學醫院團隊的在職訓練模式,同時亦評估未來植物醫師專法通過後,報名參加考試者的應考資格。

小標=讓臺灣農業走向永續 植醫制度勢在必行

       推動植物醫師制度是今(2021)年農委會重點工作項目之一,2021年5月10日,農委會於雲林縣莿桐鄉農會舉辦「植物保護量能暨農藥管理再提升」記者會,結合強化農藥管理相關政策擴大辦理,宣示推動政策的決心。

       由植物醫師輔導栽培管理技術並提供病蟲害防治建議,農民逐步改善田間管理做法,必要時以正當、合理的方式使用農藥,達成化學農藥減量使用的目標指日可待。唯有以友善環境的原則永續經營,才能改善國內農業生產環境,迎向全球農業發展趨勢。

  • 植物
  • 醫生
  • 提升
  • 植物保護
  • 生產者
  • 效益